2023年2月22日
微信編輯:王琪
文字編輯:晁琰 荀瀟婧
時間:2023-02-23 點擊: 次 來源:本站 作者:霍州融媒 - 小 + 大
山西日報記者孟苗報道 2月21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了霍州窯發現近50年來開展的第一次考古發掘成果。項目負責人劉巖稱,陳村金元時期瓷窯址首次發掘,第一次科學地建立了霍州窯業歷史的標尺片段。揭露出金代、元代、明代的窯爐和作坊等制瓷遺存,出土了大量窯具及瓷片標本。尤以金元時期細白瓷器型多樣,裝飾紋樣豐富,是研究霍州窯的燒制歷史、工藝技術、生產規模、經濟形態、傳統影響發展等問題科學、系統的基礎資料。 霍州窯位于霍州市白龍鎮陳村,汾河西岸臺地的前緣地帶,窯址大部分已被村莊占壓。自1975年發現以來,霍州窯一直沒有開展過考古發掘工作。2021年霍州市委、市政府啟動霍州特色優勢文物資源——霍州窯的總體保護規劃工作,著手編制《霍州窯址文物保護總體規劃》。在省文物局指導下,2022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對霍州窯址開展了全面的考古調查和勘探工作,并經國家文物局批準,由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及霍州市文物部門組成聯合考古隊對霍州窯址開展了首次科學考古發掘工作。 據介紹,這次考古調查約40萬平方米。調查各類院落、地塊等325處,基本上掌握了陳村窯址分布情況,房屋地塊歸屬等信息,大體了解了窯業遺存堆積性質和分布規律。2022年8月下旬考古發掘正式開展,目前發掘面積共計300平方米,分為4個地點。在金代、元代遺存的發現F20地塊,清理出窯爐(殘)3座,灰坑13個,灶4個,主體為金代制瓷作坊和元代窯爐遺存。主要收獲是元代窯爐,為生土平臺上掏挖的饅頭窯,僅存窯床以下的弧形火膛及土坑豎穴式通風道。出土遺物以細白瓷為主,兼有少量粗白瓷和黑釉瓷,另有匣缽、支頂缽、墊餅、支具等窯具。其中細白瓷器型有盞、碗、淺盤、蓋缽、罐、玉壺春等,器物大部分為素面,裝飾以器內印花為主。印花題材豐富多樣,主要有水波禽鳥、纏枝花卉、蝴蝶花卉、蓮花童子、魚紋、天馬、兔子等,器心大部分由團花圖案組成。裝燒方法以澀圈覆燒,五粒泥漿粘釘為主流,另有少量三叉形支釘。粗白瓷基本為素面,可辨器型有碗、大盤和枕等,澀圈支燒為主流裝燒方法。 明代窯業遺存的發現在D7地塊,清理揭露出明代大型馬蹄形窯爐1座,窯洞式作坊1處。結合調查勘探結果,認定這里是一處明代規模較大的制瓷燒造區域。新發現的這座明代瓷窯爐為北方地區常見的馬蹄形饅頭窯,體量較大,依地勢坐西朝東,整體保存較好。窯爐由進風道、窯門、火膛、窯室、煙孔、煙囪及護墻等組成。窯洞式作坊以作坊入口分為內外兩部分,外部為門前小院,作坊內有火炕、澄泥池、堆料區、灶臺等設施,功能區明確。出土遺物以粗化妝白瓷為大宗,另有少量黑釉及零星細白瓷。器形有碗、盤、器蓋等,裝飾以白地黑(褐)花為主,常見草葉紋、花草紋、松鶴紋、卷云紋、云氣紋及“用”字等。窯具為筒形匣缽及支頂缽,采用五粒泥漿粘釘支燒。 2022年,考古隊通過詳細的調查、勘探工作建立起來的遺址檔案,明確了陳村窯址的保存狀況和堆積性質,框定了窯址的分布范圍,基本摸清了窯址窯業的分布、移動規律,為霍州窯址保護規劃編制提供了準確的依據。 劉巖稱,霍州窯作為山西地區金元時期生產瓷器的代表性窯場,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尤其在元代,北方地區大部分白瓷窯場生產普遍衰落的形勢下,霍州窯以工藝精湛、造型薄俏的細白瓷制品而獨領風騷,成為元代手工業門類中陶瓷手工業體系的標志性窯場和杰出代表;糁莞G發現近50年來開展的第一次考古發掘工作,意義深遠。 來源:山西日報 |
上一篇:知己共著,友鄰同樂